ICS 07.060 CCS N 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247—2023 代替GB/T23247—2009 自动剖面漂流浮标 Autonomous drifting profiler 2023-05-23发布 2023-09-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3247—202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组成和分类 4.1 组成 4.2分类 5技术要求 5.1 外观和结构 5.2 功能 5.3 性能 5.4 环境适应性 5.5 电磁兼容 5.6 数据质量控制 试验方法 6 6.1 试验仪器仪表 6.2 外观和结构检查 6.3 功能检查 6.4 性能试验 6.5 环境适应性试验 6.6 电磁兼容 6.7 数据质量控制 7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2 出厂检验 7.3 型式检验 8标志、标签和随行文件 8.1 标志和标签 8.2随行文件 9 包装、运输和贮存 9.1 包装 9.2 运输· 10 9.3 贮存 10 I GB/T23247—2023 附录A(规范性) 自动部面漂流浮标观测信息文件格式 11 附录B(规范性) 叶绿素a传感器检测方法 14 附录C(规范性) 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检测方法 15 附录D(规范性) 下行辐照度检测方法 16 附录E(规范性) 自动剖面漂流浮标数据实时质量控制 11 参考文献 21 GB/T2324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3247—2009《自持式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与GB/T23247—2009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标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 一更改了组成和分类(见第4章,2009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功能要求、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指标(见第5章); 一更改了工作深度、剖面次数、循环周期(循环工作时间间隔)、环境适应性中工作温度和贮存温 度等内容(见第5章,2009年版的第5章); 更改了检验规则部分内容(见第7章,2009年版的第7章); 更改了包装、运输和贮存部分内容(见第9章,2009年版的第8章); 一更改了附录A的内容(见附录A,2009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见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 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文彬、张少永、李扬眉、吕九红、彭家忠、商红梅、贝京阳、崔力维。 本文件于2009年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Ⅲ GB/T23247—2023 自动部面漂流浮标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动部面漂流浮标(以下简称“部面浮标”)组成和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标签、随行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自动剖面漂流浮标的设计、生产、采购、检验及数据质量控制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19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包装通则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32065.2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温试验 GB/T 32065.3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GB/T32065.4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4部分:高温试验 GB/T32065.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5部分:高温贮存试验 GB/T32065.10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0部分:盐雾试验 GB/T32065.14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GB/T32065.1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JF1792海水pH测量仪校准规范 JJF1793海水营养盐测量仪校准规范 JJG763温盐深测量仪检定规程 HY/T096 海水溶解氧测量仪检测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剖面漂流浮标 autonomous drifting profiler 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自动沉浮,在下沉之后于规定深度随海流漂移,最后下沉到最大工作深 度;在上升过程中进行海洋参数剖面测量,并在海表面通过卫星系统传输数据和定位的海洋观测设备。 3.2 循环cycle 根据程序设定,剖面浮标被投放入水后顺序完成“下沉一定深漂流一继续下沉一上浮和测量一水面 1 GB/T23247—2023 数据传输”一个连续工作的过程。 3.3 数据接收有效率datareceptioneffectiverate 观测一个剖面实际接收到的非重复编码数据条数与应接收到的非重复编码数据条数的百分比。 4组成和分类 4.1组成 自动部面漂流浮标由耐压密封壳体、测量传感器、体积调节部件、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卫星通信系统 和电池等组成。 4.2分类 按照最大工作深度分为常规自动部面漂流浮标和深海自动剖面漂流浮标。 常规自动剖面漂流浮标的最大工作深度为2000m,深海自动剖面漂流浮标的最大工作深度为 4000m~6000m。 按照观测要素分为温盐深自动剖面漂流浮标、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动剖面漂流浮标和其他参数自 动剖面漂流浮标。 温盐深自动剖面漂流浮标观测要素为温度、盐度和压力。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动部面漂流浮标观测要素为温度、盐度和压力,可扩展观测要素为溶解氧、硝 酸盐、叶绿素a、pH、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和下行辐照度等。 其他参数自动面漂流浮标观测要素为温度、盐度和压力,可扩展观测要素为海洋环境噪声、电磁 信号等。 5技术要求 5.1外观和结构 外观和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剖面浮标涂漆层不应有气泡留痕、漏涂、划痕、底漆外露等现象,电镀件镀层不应有锈蚀点,表 面不应有剥落、露底、鼓泡等缺陷,不锈钢件不应出现锈蚀点; b) 剖面浮标所有紧固件、连接件应装配牢固; c) 传感器抽水管中应无异物,无生物附着: d) 油囊护罩不应出现破损,阻尼盘不应出现松动、变形、位置挪动现象; e) 天线顶盖位置应高于浮标其他部分; 文字、符号、标识应清晰、端正。 5.2功能 5.2.1自检功能 剖面浮标加电后应对自身主要部件进行自检,并通过串口连接线或蓝牙或卫星接收机等向操控计 算机反馈自检信息。 5.2.2自主沉浮功能 剖面浮标应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和工作参数在水中下沉至要求的深度和上浮至水面,做循环面 2 GB/T 23247—2023 运动。 5.2.3剖面测量功能 剖面浮标应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和工作参数完成温度、盐度、压力、溶解氧(可选)、硝酸盐(可选)、叶 绿素a(可选)pH(可选)、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可选)、下行辐照度(可选)及其他可选要素部面测量 功能。 5.2.4双向通信功能 剖面浮标应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卫星实时发送给用户终端,并可通过用户终端对面浮标的工作 参数进行在线设定。 5.2.5剖面浮标状态实时记录功能 剖面浮标在运行期间,应实时记录自身状态信息和工作状态信息,包括剖面浮标电源状态、水下漂 移时温盐深传感器及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可选)的数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内部真空度、剖面浮标运 行各工作阶段的时间信息等。 5.3性能 5.3.1最大工作深度 常规自动部面漂流浮标最大工作深度为2000m。深海自动剖面漂流浮标最大工作深度为 4000m或6000m。 5.3.2 循环周期 剖面浮标循环周期宜按照用户需求设定,最小循环周期24h(常规自动部面浮标)或48h(深海自 动剖面浮标);最大循环周期为360h。 5.3.3测量参数 5.3.3.1常规自动剖面漂流浮标温度、电导率和压力传感器测量参数指标按照参数水平分为A十级、A 级,具体指标见表1。 表 1 常规自动部面漂流浮标温度、电导率、压力传感器测量参数指标 序号 参数 测量范围 准确度等级 准确度 A+ ±0.01℃ 1 温度 (-2~35)℃ A ±0.02℃ +V ±0.015mS/cm 2 电导率 (0~65)mS/cm A ±0.03mS/cm 3 压力 (0~20)MPa A+ ±0.025 MPa 注:8个测量点的温度、电导率、压力同时达到同一等级指标时取该等级,否则取其中的最低等级。 3
GB-T 23247-2023 自动剖面漂流浮标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6-17 21:30:2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