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01.040.65 B 20 DB4117 驻 马 店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 26 生产技术规程 2020 - 08 - 31 发布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9 - 15 实施 发 布 DB4117/T 284—2020 前 言 本标准结合驻马店地域的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实践研究制定。明确了适用范围,解释了 本规程的术语、定义,规范了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技术内容;在指导强筋小麦新麦26绿色高产、优质、 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生产中,具有科学、实用先进性和可复制性。为保持规程的整体性,增强可操 作性,增加附录A、B、C、D,以便参照操作。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主持完成单位: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参与完成单位:汝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上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平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正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平舆县植保植检站、平舆县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遂平县植保植检站、遂平县 种子站、确山县公共检测中心、崇礼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省晨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完成人:胡国安、胡海保、薛运启、谢卫华,王道强、陈淑娟、翟华伟、余高朋、马超、 陈童、费高亮、张建刚、徐刚、钟华、张波。 I DB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 26 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生产过程与投入品质量要求和种 子及其处理、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栽培技术。增加规范性附录A、B、C和资料性附录D。 本标准适用于驻马店区域及其相似生态类型麦区小麦品种新麦26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种子 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7320 小麦品质指标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强筋小麦 是指小麦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延伸性好、适于生产面包粉以及搭配生产其他专 用粉的小麦。小麦籽粒品质符合GB/T 17320要求 。 3.2 绿色生产 按照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节本增效、降低污染、提高质量为目标,以选用良种、合 理施肥、综合防控、科学管理等为技术手段,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一种综合措施。 3.3 新麦26 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7 4 基本要求 4.1 产地条件 4.1.1 环境质量 1 DB4117/T 284—2020 新麦26种植地块的大气应符合GB 3095的要求、灌溉水应符合GB 5084的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要求。 4.1.2 土壤养分 土壤耕层0 cm~20 cm以内有机质含量≥12 g/kg,全氮(N)含量≥0.8 g/kg,有效磷(P2O5)含量 ≥10 mg/kg,速效钾(K2O)含量≥100 mg/kg。 4.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规定,主要指标如表1。 表1 种子质量指标 种子类别 纯度≥ 常规种 原种 99.9 % 大田用种 99.0 % 净度≥ 发芽率≥ 水分≤ 99.0 % 85.0 % 13.0 % 4.3 肥料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 4.4 农药 农药应使用符合GB/T 8321规定,要求的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5 产量要素指标 新麦26麦田基本苗、群体动态与产量要素指标,列于表2、表3 。 表2 麦田基本苗与群体动态指标 2 (单位:万头/667m ) 2 目标产量(kg/667m ) 基本苗 越冬群体 拔节群体 成熟群体 ≥500 18~20 80~90 90~100 40~45 表3 2 产量要素指标 2 目标产量(kg/667m ) 667 ㎡穗数(万穗/667m ) 穗粒数(粒/穗) 千粒重(g) ≥500 40~45 32~36 ≥43 5 播前准备 5.1 整地 耕深达到20 ㎝~25 ㎝,耕后机耙两遍,粉碎坷垃,使之上虚下实,地表平整。土壤地下害虫(蝼 蛄、蛴螬和金针虫)和吸浆虫等达到防治指标,要结合整地进行土壤药剂处理;施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要求。 5.2 施肥 5.2.1 施肥原则 2 DB4117/T 284—2020 符合NY/T 496的规定。根据高筋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及肥料的效应等,提倡有机肥与 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合理配比,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见附录A 5.2.2 基肥 结合整地将用于底施肥料一次施入土壤中。施肥量见表4. 表4 不同产量水平基肥用量标准 产量水平 有机肥(土杂肥) 氮肥(纯 N) 磷肥(P2O5) 钾肥(K2O) 锌肥(ZnSO4) (㎏/667 ㎡) (m /667 ㎡) (㎏/667 ㎡) (㎏/667 ㎡) (㎏/667 ㎡) (㎏/667 ㎡) ≥500 2~3 9~10 7~8 6~7 2 5.3 3 种子处理 提倡使用包衣种子。依据病虫害近年发生情况,采用经过国家登记并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专用种衣 剂或拌种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使用药剂参见附录C1~C2,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6 播种 6.1 播期 播期范围10月18日~10月25日。 6.2 播量 在播期范围内,每667 ㎡以确保基本苗控制在18万~20万为标准,根据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和土壤 肥力确定合理播种量。 6.3 播种方法 6.3.1 足墒匀播 播种时土壤墒情适宜,播种机机械匀速行进,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深度以4 cm~5 cm 为宜(避免播种过深、漏播、重播)。 6.3.2 播种模式 采用18 ㎝~24 cm宽窄行种植、或8㎝播幅x24 cm行距宽幅播种等模式。 7 田间管理 7.1 查苗补种,疏稠补稀 出苗后对缺苗断垄(10 ㎝以上无苗为“缺苗”,15 ㎝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方,用该品种的 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三叶期至四叶期补苗,疏稠补稀。 7.2 化学除草 3 DB4117/T 284—2020 播种期化学除草,防除野燕麦、多花黑麦草、早熟禾等,可以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期进行土壤封 闭处理。苗后化学除草,以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越冬前分蘖期为主,以2月中下旬返青期为补充。不同 除草剂防除对象不同,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时注意用药品种选择。化学除草使用药剂参见附录C3, 2 施药喷液量要达到15 kg~30 kg/667 m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要求。 7.3 抗旱排涝 7.3.1 麦播后土壤墒情不足影响出苗时要及早浇“蒙头水”,确保麦田出苗齐、全、匀。 7.3.2 浇越冬水:麦苗进入越冬期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要进行冬灌(播种较早、播量偏大形成的旺 长麦田不宜冬灌);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造成土壤悬空不实或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田间灌溉,保苗安 全越冬。冬灌的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 3 ℃~5 ℃时。麦田浇灌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要求。 7.3.3 浇灌浆水:或籽粒灌浆初期墒情不足时,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严 禁浇麦黄水。 7.3.4 麦田排涝:疏通麦田排水沟,确保麦田排水通畅,避免麦田积水,防止发生渍害。 7.4 追肥 7.4.1 土壤追肥:按照“前氮后移技术要求”,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麦田追施适量氮肥;可结合麦田 灌水或中耕追施尿素。也可趁降水进行麦田撒施尿素。 7.4.2 叶面追肥:将叶面肥+水配制成适宜浓度肥液,均匀喷洒小麦植株,起到快速补充营养的追肥 效果。 7.5 控旺防倒 在小麦起身前对有旺长表现的麦田可以进行碾压等农业控旺处理或化学控旺,有利于缩短基部节 间,降低株高,起到壮秆防倒作用;喷洒化学调控剂药液要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使用药剂参见附录C4, 2 施药喷液量要达到15 kg~30 kg/667 m 。 7.6 预防低温冻害(冷害) 小麦拔节后遇寒潮低温天气,易遭受冻害(冷害)。要在寒潮低温来临前,进行田间灌溉,保持土 壤适宜的墒情,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避免或减轻“倒春 寒”的发生与危害;若已发生冷(冻)害,要及时搞好以浇水、病虫害防治、生长调节和叶面追肥为主 的田间管理,减轻不利气象因素带来的影响,促小麦尽快恢复生长发育。生长调节使用药剂参见附录C4, 2 施药喷液量要达到15 kg~30 kg/667 m 。 7.7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各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适期做好预防和防控。使用药剂参见附录C1~C2,施药喷液量 2 要达到15 kg~30 kg/667m 。 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害以早春施药预防为主,初发期施药控制; 赤霉病以齐穗期施药预防为主,若花期遇雨,花后再次施药控制; 吸浆虫以孕穗期进行蛹期药剂土壤处理为主,将药剂加细土15 kg~25 kg配成毒土撒施,穗期施药 防治成虫为辅; 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以发生初期施药防治为主,根据发生情况可间隔 7 d~10 d连续2~3次施药。同一时期病虫害防治时,可将杀菌剂和杀虫剂以及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合 施药。 4 DB4117/T 284—2020 7.8 “一喷三防” 在小麦灌浆初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将防病、治虫、生长调节药剂与叶面肥等配制成不同配方的 适宜浓度混合液剂叶面喷施,达到防病治虫、补充营养、延长叶片功能、预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危害的 效果,实现增粒增重、改善品质的目的。 8 收获和贮藏 8.1 收获期 蜡熟末期(麦叶、麦穗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大部分籽粒变硬)及时进行机械化收获。 8.2 单品种收获 联合收割机收获时,按品种连续作业;换品种时清净机器,防止机械混杂。收获机械、器具应保持 洁净、无污染。 8.3 晾晒 收获后单品种晾晒;禁止在公路上及粉尘污染的地方晾晒;晾晒时要经常翻动,使其晾晒均匀。 8.4 贮藏 去净杂质,单品种单仓贮藏。在避光、常温、干燥、通风的条件下,于清洁、无虫害和鼠害、有防 潮设施的地方贮藏。严禁与有毒、

pdf文档 DB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1 页 DB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2 页 DB4117-T 284-2020 强筋小麦新麦26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4:00: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