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05 DB1411 山 西 省 吕 梁 市 地 方 标 准 DB1411/T 32—2020 代替DB141100/T 032-2013,DB141100/T 019-2005 冷凉区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20-03-01 发布 吕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03-01 实施 发布 DB1411/T 32—2020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GB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DB141100/T 032-2013《绿色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DB141100/T 019-2005《无 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其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名称变更为《冷凉区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在3.1中,修订了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在4.3.2中,修订了施肥量; ——在4.3.3中,修订了基肥施肥方法; ——在4.4.1中,调整了催芽温度; ——在4.4.2中,修订了切种方法; ——在6中,修订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加了草害防治技术; ——在7.1.1中,修订了收获时间。 本标准由吕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吕梁市农业种子站、吕梁市质量安全中心、中阳县农业农村局、方山县农业农村 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刘佳薇 成殷贤 薛文平 李奇才 于 江 张海萍 柳 婧 张文剑 梁鹏 桢 本标准于2020年3月1日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向吕梁市农业农村局、吕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馈。电话: 0358-3386009 0358-8226297。 1 DB1411/T 32—2020 冷凉区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冷凉区马铃薯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产品质 量、包装、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吕梁市冷凉区马铃薯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49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NY/T 1868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有机肥料 NY/T 2789 薯类储藏技术规范 3 产地环境 3.1 生产基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生产基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 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 3.2 土壤条件 3.2.1 土壤要求 选择排灌方便、耕层深厚、疏松、透气性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壤土或砂壤土,不宜选择盐碱地 和土壤粘重的地块。 3.2.2 轮作与茬口 马铃薯忌连作,实行合理的轮作或间套作,实行1年1轮或2年1轮的轮作制。不宜选择上年以马铃薯、 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种植的地块,宜选玉米、谷子等禾谷类和豆类作物为前茬。 4 生产技术 4.1 品种与种薯 4.1.1 品种 选用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禁止使用转基因品 种。 4.1.2 种薯 种薯质量应符合GB 18133的相应规定的脱毒种薯。播种前应淘汰薯形不规则、表皮粗糙老化、芽眼 凸出,皮色暗淡及病薯,应选用壮龄薯进行播种。 4.2 播前准备 1 DB1411/T 32—2020 4.2.1 深耕整地 要求土壤耕作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秋深耕或春季解冻后深耕,耕深30 ㎝以上,耙耱整平。 4.3 施肥 4.3.1 施肥原则 施肥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以有机肥为基础,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允许限量施用少量化肥, 如尿素、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硫酸钾等肥料,禁止施用硝态氮肥和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 4.3.2 施肥量 根据土壤地力兼马铃薯需肥规律,目标产量按每生产1000 kg马铃薯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 5.0 kg,磷素(P2O5)2.0 kg,钾素(K2O)9.0kg,N: P2O5: K2O比例为1:0.4:1.8确定施肥量。 4.3.3 基肥 结合深耕每667 ㎡施用2000 ㎏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按NY/T 1868合理使用;有机肥不足时,可 用化肥补充。氮肥和钾肥总用量的70%做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使用。 4.4 种薯处理 4.4.1 催芽 播种前15 d ~20 d出窖,将种薯置于具有散射光、16 ℃~20 ℃的条件下,摊开2~3层,催出0.5 cm~ 1cm紫色壮芽,随时剔除劣质种薯。 4.4.2 切种 切块可以在播种前 3 d~ 5 d 进行。对于≤50 g 的种薯,宜整薯播种;50 g 以上的种薯进行切块, 以 30 g~40 g 为宜,每个薯块保留 2 个~3 个芽眼。为防止切刀传病,切块时,先将切刀用 75%的乙醇 溶液擦拭干净,切刀每使用 10 min,或切到病薯、烂薯时,可用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 75%的乙 醇溶液浸泡消毒 5 min~10 min,多把切刀交替消毒使用。并对场地和器具进行消毒。 4.5 播种 4.5.1 播种期 依品种、气候、耕作制度适期播种,避免早霜及晚霜的危害。10 ㎝地温稳定在7 ℃~8 ℃时开始 播种,平川一般在4月20日以后,山区在5月初。 4.5.2 播种量 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栽培季节、种植方式和生产目的而定。一般切块播种每667㎡用种量100㎏~ 150㎏。 4.5.3 播种 开沟播种时采用犁开沟,沟深 10 ㎝~15 ㎝,按株距要求将种薯点入沟中,种薯与种肥间隔 10 cm, 然后再开犁覆土,种完一行后空一犁再点种;水浇地、下湿地宜采用机械化垄作,垄宽 75 ㎝~90 ㎝, 垄高 30 ㎝,播深 15 ㎝,起垄、播种、施肥一次完成。播种时切块切面向下。 4.5.4 种植密度 一般早熟品种每667 ㎡种植3500株~4500株;中晚熟品种每667 ㎡种植3000株~3500株。行距45㎝~ 50 ㎝,株距依密度而定。 5 田间管理 5.1 中耕培土 中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苗高5 ㎝~6 ㎝时,结合除草培土3 ㎝~4 ㎝;第二次中耕在现蕾后进 行,同时培土6 ㎝以上。 5.2 水肥管理 第一水在第一次中耕培土后进行,如果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收获前10 d停止浇 水。在团棵期、现蕾期出现缺肥现象时,每667 ㎡追尿素10 ㎏。 6 2 病虫草害防治 DB1411/T 32—2020 6.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化学防治。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的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作物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严禁使用基因工程品种及制剂,不能使用有 机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防治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 的标准。 6.2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小整薯播种,剔除病薯;清洁田园、切刀消毒、适时播 种,合理密植;起垄栽培,加强水肥管理;清除杂草、清除病残体,降低病虫源数量。 6.3 物理防治 采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利用银灰膜、防虫网等方法 驱避阻隔害虫;人工捕杀28星瓢虫、豆芫青等害虫。 6.4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尽量选择生物农药。用七星飘虫、草蛉捕食蚜虫;用性诱剂或糖醋液诱杀地下 害虫;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喷雾,防治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用0.38%苦参碱乳油 300倍~500倍液防治蚜虫等方法。 6.5 化学防治 针对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预防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和用量进行药剂拌种或田间防治。农药使用应符 合GB/T 8321 (所有部分)规定。 6.5.1 防除杂草 a) 防除稗草、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灰藜、反枝苋、马齿苋、荠菜等部分阔叶杂草,每 667 ㎡可使用 96%异丙甲草胺乳油 40 mL~80 mL 于播后苗前进行地面喷雾封闭。 b) 防除狗尾草、野燕麦、芦苇、稗草等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每 667 ㎡可使用 15%精吡氟 禾草灵乳油 50 mL~100 mL 在杂草 3~5 叶期喷雾防治。 c) 使用除草剂应执行 GB/T 8321 (所有部分)的规定。 6.5.2 早疫病 发病期可选用喷洒44%苯甲·百菌清悬浮剂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或70%丙森酯可湿性粉剂 或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或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在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药剂1~2次,发病严重 时可用内吸治疗剂防控,隔7 d~10 d喷洒一次,连续喷2~3次。 6.5.3 晚疫病 a) 当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或始见中心病株,或周边 5 km~10 km 范围内已经发生晚疫病时,可进 行第一次用药。 b) 当空气相对湿度在 75%以上、气温在 10℃以上,气候条件有利于中心病株发生时,每 667 ㎡可 用 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 128 g~192 g,或 25%嘧菌酯悬浮剂 15 mL-20 mL、或 10%氰霜唑微悬浮 剂 53 mL~67 mL 等保护性药剂进行喷雾预防。 c) 拔除中心病株后,应对病株周围 50 m 范田内喷施治疗性杀菌剂。当出现白天 22 ℃左右、夜间 10 ℃~13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 95%并持续 8 h 以上,叶片上有露水且持续 11 h-14 h,或有大雾, 条件有利于病害蔓延或流行时,每 667 ㎡可喷施 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 20 mL~40 mL、或 687.55 g/L 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 60 mL~75 mL、或 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 g~120 g、或 50%氟啶胺 悬浮剂 27 mL 等保护兼治疗性药剂进行全田防治。 d) 在病害流行时期,每 667 ㎡可喷施 687.5 g/L 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 60 mL~75 mL、或 68% 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 100 g ~120 g 等耐雨水冲刷的内吸性治疗杀菌剂。 e) 视天气和病情 7 d~10 d 喷一次药;植株快速生长期或晚疫病流行期,用药间隔期应缩短为 5 d~ 7 d。各种药剂宜交替轮换使用。 6.5.4 黑痣病 3 DB1411/T 32—2020 水浇地或下湿地,播种时可在垄沟内向种薯和种薯两侧沟面每 667 ㎡喷施 25%嘧菌酯悬浮剂 36 mL~60 mL,最好覆土一半后再喷雾一次,之后覆土。病害发生期,每 667 ㎡可用 50%异菌脲可湿性粉 剂 75 g~10
DB1411-T 32-2020 《冷凉区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吕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8:38:3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