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05 DB12 地 方 标 准 DB 12/ T453—2012 火龙果设施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Organic Cultivation Technical Criterion Of The Pitaya Facilities 2012 - 03 - 06 发布 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6 - 01 实施 发 布 DB12/ T453—2012 前 言 本标准符合国家标准 GB/T1.1 –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本标准由天津市农科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莅 马红英 王萱 崔少杰 张晓磊 王艳婕 I DB12/ T453—2012 火龙果设施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龙果设施生产过程中的产地环境及土壤条件,设施棚室的要求,品种选择,栽培管 理。 本标准适用于火龙果设施的有机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9630.1 有机产品生产 NY 525 有机肥料 3 3.1 产地环境及土壤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 3.1.1 环境条件 应符合GB/T 19630.1中4.1.2的规定。 3.1.2 灌溉水质条件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国标 GB 5084的规定。无污染源及其他不利条件。 3.1.3 空气质量条件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标 GB 3095中二级标准和GB 9137的规定。 3.2 土壤条件 产地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标 GB 15618的规定。棚室内有机质含量在2.0%以上,通气性良好, 排水顺畅的沙壤土为宜,PH值6~8,地下水位在1m以下。对于含盐量较高、pH≥8的粘壤土,应掺细沙、 稻壳、草炭等进行改良,并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 4 设施棚室的要求 1 DB12/ T453—2012 4.1 设施棚室的要求 选择保温效果好,采光充足,排灌方便的棚室种植。如二代节能日光温室或智能温室。 4.2 架材设计 根据火龙果蔓生的特性必须设支架,以利生长及管理,选择竹竿或木杠搭架在设施生产中操作简单、 管理方便、经济。竹架式设计,按畦搭架,每畦平行埋两行立杆,行距为0.8m,杆距为1.5m~2m;立杆 地面以上高1.5m~1.7m(为保证其牢固度地下埋置不少于0.3m)。立杆横纵向各绑三层杆,各层杆高度 分别为0.3m、0.6m~0.7m、1.3m~1.4m,每畦各层横杆平面成“目”字型。 5 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应具有抗病虫、质优、丰产等特性,禁止选用转基因品种。适宜北方地区设施条件下栽 培的火龙果品种,红皮白肉品种如中华白等;红皮红肉品种如非洲红等。 6 栽培管理 6.1 育苗 6.1.1 育苗方法 多采用营养枝条扦插的育苗法。选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15cm长、下端各面削成三棱锥的插条, 待剪口自行愈合插到苗床上。苗床的基质为沙壤土或蛭石,株行距为10cm × 30cm,深度5cm~8cm,待 小苗生根后并长出第一节饱满的肉质茎,苗高20cm以上即可移栽定植。 6.1.2 苗木质量 壮苗标准:茎枝健壮,根系完整发达,无病虫害。各级苗木生长势情况见表1。 表1 各级苗木生长势情况 6.2 分级 苗高 新梢生长情况 苗龄 大苗 ≥1m 新梢长度≥0.6m 15个月以上,定植后可当年开花结果 中苗 0.5m~1m 新梢长度≥0.4m 6个月以上,定植后第二年可开花结果 小苗 0.2m~0.3m 有新梢抽出 2~3个月之间 定植 6.2.1 定植前准备 2 于定植前进行整地作畦、施足基肥。作成畦宽1.4m的高畦(高度0.4m ),每667m 施2000kg以上优 质有机肥做底肥。 6.2.2 定植密度 行距60cm~80cm,每畦2行对栽,要求株距依苗的大小而定。大苗株距为40cm;中苗株距为30cm; 2 小苗株距为25cm,每667m 栽植大苗1800株~2000株。 2 DB12/ T453—2012 6.2.3 定植时期 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但以3月~5月为宜。 6.2.4 定植方法 栽植时应浅种,栽植深度为7cm~10cm,栽后覆土,少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既可。苗依照枝条长 度用布条或尼龙绳分别绑在三层竹架上。品种安排上同一温室内至少有2个以上不同的品种,授粉品种 的比例大于1:3~5栽种。 6.3 设施生产中温、湿度管理 火龙果喜温不耐寒,设施内最佳生长温度为20℃~30℃,高于38℃或低于10℃植株处于被迫休眠状 态,低于5℃以下易受冻害。设施内空气湿度控制保持在60%~70%为宜。 夏季于6月份卸下棚膜,罩上防虫网,安好遮阳网,光照过强时用遮阳网遮光降温;冬季外覆盖加 厚防寒草帘或保温被,在棚室不加温供热条件下,棚内应用双层膜(内膜可选用PP纺粘无纺布或无滴膜) 来增加保温效果,后墙安装增温灯、畦周铺设空气加热线等补充增温设施。还可在后墙挂设反光幕、畦 间吊挂植物生长灯以增加光照。 6.4 整形修剪 主要采用绑缚和梳理的整形方式: a) 幼苗期只留一个主干,其余侧枝全部剪除,用布条及时引绑上架; b) 待主干长到 1.3m 左右(苗高接近上层杆高时)掐尖封顶,促其滋生侧枝,选留 3~4 条一级分 枝使其均匀分布搭于上层杆上; c) 一级分枝长到 0.6m 后再掐尖封顶,促其生出 3~4 条二级分枝,长到一定长度后使二级分枝自 然下垂,形成结果枝,及时剪掉过密的分枝,抹去多余的幼芽,以免过多消耗养分; d) 结果期后,剪去产果老枝,促发新枝的生长。 6.5 花果管理 6.5.1 人工授粉 火龙果常规品种可自花结实,对于设施栽培中自花亲和率差的红肉品种,需要白肉品种提供花粉进 行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授粉在傍晚花开后或清晨花尚未闭合前,用干净的毛笔轻轻刷下白肉果苗花 朵的花粉,然后马上用此毛笔蘸花粉在红肉品种的柱头上触一下,随采随用。 6.5.2 疏花、疏果 疏花在现蕾后5d~7d进行,主要疏去连生和发育不良的花蕾,每节茎条只留下1~2个花蕾。 疏果在自然落果后,先摘除病虫果、畸形果,对坐果偏多的茎条进行人工疏果,每茎留一个发育饱 满、颜色鲜绿,又有一定生长空间的幼果。 6.6 水肥管理 6.6.1 水分 采用滴灌,浇水量依不同生长季节而定。春季随地温升高,逐渐加大浇水量;夏季增多浇水次数, 但注意雨季排涝,避免积水烂根;秋季正值挂果期,土壤以不干不湿为宜,集中采果前要控制浇水;冬 季要控水,以增强枝条的抗寒力。 3 DB12/ T453—2012 6.6.2 施肥 6.6.2.1 施肥原则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施用肥料要求不对环境和产品造成污染。有机农业土壤培肥过程中使用 的投入物质应满足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第一部分GB/T19630.1-2005附录A中的要求。 6.6.2.2 施肥方法及时期 幼苗期每月随水施肥一次,勤施薄施。进入结果期后每年春季萌芽期重施一次长效有机肥, 2 1500kg/667m ,基肥采用穴施法,追肥采用撒施法或应用滴管随水施肥。春秋旺长季,每隔15d随浇水 追施适宜的有机液肥;结果期重点追3次肥,即6月份的催果肥、7月份的壮果肥、8月份的后劲肥;冬季 2 减少施肥量,于11月份最后一批果采完后再重施一次越冬肥,1000kg/667m 。 6.7 病虫害防治 6.7.1 病虫害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等方法防治为主,结合使用绿 色生物农药。 6.7.2 主要病虫害种类 6.7.2.1 主要病害种类 主要有炭疽病、枯萎病、枯斑病、黑斑病和软腐病等病害。 6.7.2.2 主要虫害种类 主要有蚂蚁、蜗牛、蛞蝓、蚜虫以及金龟子类害虫等虫害。 6.7.3 防治方法 要求在种植过程中尽可能依靠综合应用各种农作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措施来防治病虫草害。 6.7.3.1 农业防治 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深翻、晒田、合理施肥、合理调节水 分等农作措施。 6.7.3.2 物理防治 在温室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在田间悬挂黄、蓝板;采用诱虫灯诱杀夜间活动的害虫;及时剪除病 虫枝和病害果,清除病虫残体。 6.7.3.3 生物防治 人工捕杀天牛、蜗牛、毛虫、蛞蝓等害虫;利用害虫天敌,在田间释放蚜虫及蚧类的天敌;在温室 中使用性诱剂诱杀害虫;采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6.7.3.4 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以上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 时,允许使用GB/T 19630-2005《有机产品》附录B/《OFDC有机认证标准》附录B中所列出的物质。 4 DB12/ T453—2012 6.8 采收 果实的果皮从绿色转红后6d~10d,果顶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时为适宜采收期。采收时,由果梗部 位剪下并附带部分茎肉。 5
DB12-T 453-2012 火龙果设施有机栽培技术规程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13:14:48上传分享